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:从“深水良港”向“双向双枢纽港”发展 | |||||||
| |||||||
作为洋浦打造“双向双枢纽”港口的核心载体,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依托区位优势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,聚焦码头能力提升、航线网络拓展、绿色智慧转型、产业协同联动等,不断提升港口辐射能级和服务能力,积极融入海南自由贸易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大局,为打造海南自贸港“样板间”注入强劲动能。 洋浦港位于海南西北部,是北部湾距离国际主航线最近的深水良港,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,对国家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。为更好服务国家战略,充分发挥洋浦港的引领和带动作用,交通运输部、海南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的《洋浦港总体规划(2024—2035年)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进一步确立了洋浦港国际枢纽港和沿海主要港口的地位,明确了洋浦港将紧密围绕“一港三区”的总体布局,聚焦港口结构调整和升级,分阶段建成国际枢纽海港。 《规划》提出,洋浦港辐射东南亚、联通西部陆海新通道,对服务新发展格局、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具有重要意义。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投运至今,已开通内外贸航线40余条,并于2024年4月率先开通海南至阿布扎比的洲际直达航线,现已初步构建连接国内沿海各大区域主基本港,贯通东盟、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以及西非的航线布局。后续,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将紧密结合《规划》,持续加密远洋航线布局、强化与国际港口协同合作,推动航线资源共享和物流效率提升,不断扩大港口辐射范围,助力洋浦港成为南北航线的南枢纽港与东西航线的东枢纽港。 根据《规划》,洋浦港码头岸线总长约44公里,陆域面积约2400万平方米,约146个泊位,并在洋浦港区打造以集装箱及粮食、木材等散杂货运输为主,兼顾邮轮水上客运和滚装运输的功能区。预计2025年底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工程一阶段建成后,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通过能力将跃升至500万标箱,可满足全球最大2.4万箱位集装箱船通航需求。目前,该项扩建工程一阶段(一期)项目已进入投产冲刺阶段,后方堆场建设、设备设施调试、作业流程优化等工作正逐项有序开展,力争早日连接国投洋浦港作业区、保税港区,且与其配套的近1.3万平方米的海南首个集装箱港外堆场也已于3月上旬在洋浦国际智慧供应链中心投入试运营,可加快形成物流产业集群,推动洋浦向《规划》所提的“双向集采中心”迈进,强化对东南亚、欧美等国际航线的辐射能力。 《规划》明确,洋浦港发展定位为绿色港口和智慧港口,将更加注重环保设施建设。在绿色港口方面,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深入推广船舶岸电、屋面光伏、纯电集卡等多项绿色能源设施,并于2023年5月成功获评海南自贸港首个“四星级”绿色港口;大力开展的流动作业设备电气化改造项目自2024年8月投产以来取得了单台设备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11吨的良好成效,为绿色港口建设探索了新路径。在智慧港口方面,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后方场桥作业已实现半自动化作业,是海南唯一一家引进远控作业技术的集装箱码头,同时还配套了无人闸口、智能化作业系统等,可有效提高港口生产作业效率,降低物流运输成本。未来,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持续推进智慧化升级,提升作业效率、降低能源消耗,切实提升港口绿色智能发展水平。 此外,依托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,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已率先执行内外贸同船运输保税油加注、启运港退税等制度,也将持续深入探索航运金融、船舶融资租赁等新业态,推动航运要素加速向洋浦集聚。目前,已有28艘国际船舶以“中国洋浦港”为船籍港入籍,单船登记载重吨位达30万吨,运力规模占国内登记国际船舶总量的32%。 未来,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将通过全方位、多层次的能力提升,持续释放港口效能,努力成为海南自贸港融入全球经济的关键节点,为洋浦港建成“双向双枢纽”的国际枢纽海港提供有力支撑。 | |||||||